壓瘡---臨床照顧品質指標

 陳淑慧護理師整理報告957

 

前言

壓瘡傷口除了帶給病人疼痛不適、體表變形外,更提高感染的機率、延長住院日數、增加醫療成本,甚至會威脅病人生命。因此,壓瘡的預防與治療,是護理活動的重點之一,其成效也代表臨床照護品質。此篇文章是藉由介紹台灣醫療品質指標計畫(Taiwan Quality Indicator Project,簡稱TQIP)之「急性照護的壓瘡」指標,統計分析監

測的結果並且提出臨床實務建議。

壓瘡的定義

個體局部皮膚,因為受外在持續性的壓力,造成皮膚組織的破損,通常發生在骨突處,依其可見的受損程度區分為不同等級。

壓瘡的分級

第一級壓瘡:皮膚即將破損的前兆,其特徵是皮膚發紅,施以指壓不會變白。局部表現可能因人而異,可能會有變黑、變色、溫熱、水腫、硬化等現象

第二級壓瘡:皮膚表淺部分皮層受損,已損傷及表皮、真皮,會出現破皮、水泡或表淺性凹洞。

第三級壓瘡:表皮與真皮層完全受損,傷口深及皮下組織,但尚未影響到筋膜肌肉層,皮膚出現較深凹洞。

第四級壓瘡:損傷嚴重或壞死性的傷口,深及肌肉、骨頭或支持性構造,如:肌腱。

 壓瘡的監測指標

TQIP2002年新增「急性照護的壓瘡」指標,並做定期監測,到2004年共訂有24項指標內容如下:

1.急性照護單位的壓瘡點盛行率

2.急性照護的第一級壓瘡點盛行率

3.急性照護的第二級壓瘡點盛行率

4.急性照護的第三級壓瘡點盛行率

5.急性照護的第四級壓瘡點盛行率

6~10.住院時已有壓瘡之病人及其級數

11~14.此類病人之來處─住家、長期照護機構、其他醫院或其他來源

15.壓瘡總發生率

16~23.薦骨、坐骨、股骨、跟骨、足踝、肩胛骨、枕骨及其他等各部位之發生率

24.有多處壓瘡之發生率

壓瘡指標監測結果

1.4年總點盛行率平均無增高趨勢。

2.各級壓瘡之點盛行率以第二級最多佔60%,其次為第三級壓瘡。

3.與其他機構比較各級點盛行率,高於各醫學中心之平均值,探討原因為收

   治急重症患者量多,另外由院外機構或居家帶入之壓瘡患者佔所有壓瘡數之60%。

4.三、四級壓瘡以院外機構或居家產生多於住院後產生,約佔三、四級壓瘡70%。

   一、二級壓瘡以住院後發生稍多(55%)值得警惕與重視。

5.重症、慢性、長期臥床的病人,其發生壓瘡的危險性高,住院時間長,傷口癒合緩慢,

   因此成為重複計算分子。

壓瘡防治的省思

1.第一級壓瘡皮膚仍完整無破損,且局部表現可能因人而異,因此第一級壓瘡不易確實

   被評估。但正確的評估與判斷第一級壓瘡的發生,並採取積極的預防性照護措施,如

   定期翻身或提供減壓床墊的使用,可有效防範壓瘡發生。

2.臨床上,第二級壓瘡最容易被察覺,經發現且已採取照護者,通常較不至於演變成三

   或四級壓瘡。

3.對於住院前即已產生壓瘡者,因多屬重症、慢性、長期臥床個案,建議應照會外科或

   傷口護理師評估,依傷口型態採取適宜之傷口照護,以縮短治癒時間及增加治癒率。

4.近年來壓瘡照護已有許多變革,美國健康照護政策與研究機構、傷口造口及自制護理

   協會,皆建議避免使用消毒劑於壓瘡傷口,選用適當的敷料,保持傷口適當的濕潤,

   避免摩擦,避免使用烤燈及氣墊圈。

5.醫護人員應具備壓瘡防治之相關知識,定期吸收研究新知並應用,除能達到事半功倍

   之效果外,也造福病患及家屬,更可減少健保費用的支出。

 

 

資料來源:台大護理41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