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吃出來的毛病∼神經性暴食症

蔡淑敏 營養師

十六歲的「小芳」,目前就讀高中,身高一六二公分,體重五十二公斤,外表清秀、甜美,自述近年餘來,每當晚上、獨處或有壓力時,總會無法控制地在短時間內大吃大喝,特別喜好甜食和油炸食品且常在狼吞虎嚥之後以手指摳喉嚨引吐。於是體重明顯變化,最重的時候六十二公斤,最輕的時候只有四十公斤。經精神科醫師診斷其病症為─「神經性暴食症 (Bulimia Nervosa)

在今日追求身材纖細、講求完美塑身的社會文化推動下,這種認知偏差的病態性文明病,有增加之趨勢,你我週遭是否曾見類似的朋友,他們在生理、心理會受什麼影響?以及飲食上的因應之道為何?本文將做一探討。

什麼是暴食症?

暴食症是一種飲食行為障礙的疾病。患者極度怕胖,對自我之評價常受身材及體重變化而影響。經常在深夜、獨處或無聊、沮喪和憤怒之情境下,頓時引發暴食行為,無法自制地直到腹脹難受,才可罷休。暴食後雖暫時得到滿足與安全感,但隨之而來的罪惡感、自責及失控之焦慮感又促使其利用不當方式(如催吐、濫用瀉劑、利尿劑、節食或過度劇烈運動)來清除已吃進之食物,企圖阻止體重增加,此種暴食--清除行為,通常在隱密下進行,若每週發生兩次且持續三個月以上,即符合神經性暴食症之診斷標準。

什麼人容易罹患暴食症?

神經性暴食症好發年齡以青少年女性居多,略晚於厭食症,盛行率為3﹪左右,其中有1/4的患者早期曾有神經性厭食症之病史。如同厭食症一般,舞者、模特兒、運動員等須重視外在形象以及完美主義者,是此疾病之高危險群。

生理、心理之影響

雖然神經性暴食症者常陷入暴食--催吐之惡性循環,但大多數患者仍維持標準或接近理想體重。由於反覆出現不適當的補償性行為而造成身體不良之生理效應,包括因自行催吐使胃酸逆流引起蛀牙、食道炎、唾腺腫大或因服用利尿劑、瀉劑導致低血鉀症、體內酸鹼不平衡等情形發生。另外此類病患也常伴有情緒不穩定如憂鬱、恐懼、注意力欠佳、缺乏自信或偷竊、酒精、藥物濫用及自殺等問題。

飲食對策

針對神經性暴食症之治療,以營養師的立場除了告知暴食後不當補償性行為可能造成之危險性外,希望提供下列方法以改善暴食症之問題。首先是建立正確的飲食及體重認知之觀念,第二:要求患者填飲食日記包括進食內容、地點及情境,以了解飲食型態和暴食情形,第三:養成三正餐定時定量之習慣,第四:準備低熱量的食物以取代高熱量食物,第五:避免患者獨自進食且進食時不做其他事情如看電視,最後可利用其他方法轉移非進食時間想吃東西的慾望如運動、聊天等。

雖然追求苗條身材,已蔚為時尚,但唯有善用正確的減肥之道--均衡飲食配合適度運動且持之以恆,才是最安全、健康的方法。

(摘自亞東院訊,891月)                     

回上頁 

 

                                                                     與我們連絡      諮詢專線:(02)89667000分機10012046

                                                                                                 諮詢信箱:diet@mail.femh.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