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Promotion Center of Far Eastern Memorial Hospital

 兩性的溝通方式

   作者:方凱企醫師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但是依照民族性的差異,有游牧民族習慣荒野生活無拘無束,有些現代化社會的人卻能忍受公寓大廈鳥籠式的生活,甚至只要有網路有電腦,可以數天足不出戶。但整體而言,人還是需要藉由與他人溝通相處、得到心靈的滿足;東方民族強調「人際關係」,要盡孝道、事父母、兄友弟恭、忠君愛國,若是「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則為傳統觀念所唾棄不齒;西方社會則重視「人際溝通、團隊合作」,即使對不認識的人也會表現熱絡招呼、並藉由工作上的合作關係腦力激盪、集思廣益、加強競爭力。

   在親情上及愛情上的表現,東西方民族一樣有差異。例如中國人、日本人原本均不善把擁抱、「我愛你」的字眼,「你這麼說讓我很擔心難過」掛在嘴邊,可以說是較壓抑拘謹的民族,即使有很強的內心感動也不擅長口語表達,溝通出來讓旁人知情。法國人、義大利人則熱情洋溢,不時把「Te amo, je t‘aime 」( I love you)掛在嘴邊,在見面時同性或異性間的擁抱是常態,即使在街道上當眾擁吻也不難為情,認為是真情表露,旁人也認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若是像美國,則是文化的大熔爐,有複雜的人種及移民文化及各文化之間的微妙互動,有時在人際關係上較為理性冷酷,但是美國的亞裔族群、一樣會耳濡目染而較為勇於表達。君不見乎?有位唱歌五音不全、跳舞動作不協調、滑稽且狀況百出的香港移民孔先生,不是聲名大噪而且要出唱片了嗎?

   人際關係的差異層面,可以由心理學觀點,認知理解觀點,人際互動觀點人際關係,以及形象認同觀點加以闡釋。如果一個人的感情價值觀,能與周遭人的契合,不致於被一味抹煞或禁止,他便會更願意與旁人溝通。而在心理層次,提供人們安全感、信任感、愛的感覺、相互尊重,也是滿足「飽暖等基本生理需求」後,人們會進一步追求的「親密關係的滿足」。如果一味的壓抑(例如父母擔心影響功課升學、完全禁止孩子與異性電話往來或出遊),非但心理健康的需求無法完成,心理的驅力也會藉由別的管道流竄抒發。青少年的兩性溝通也會藉由學習得來,倘若家庭關係不和睦,夫妻間經常冷戰、摩擦、充斥敵意甚至大打出手,青少年在身教言教的影響下,也可能在出現感情挫折時一味對男友咆哮、對女友動粗,甚至遇到不合分手時以玉石俱焚、傷害自己或對方的悲劇收場。

   兩性間人際關係的課題,實在是青少年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任務。有的青少年在某些時候,還會在異性面前結巴說不出話、面紅耳赤,與異性講話還要朋友當傳聲筒的窘境。這些時候若能增加幽默性,甚至自我解嘲,對兩性認知平常心看待(媽媽姊妹不都是女生、世界上有一半是女性,也並非講錯了話、會傷害自己的怪物外星人),不必一定要講的扣人心弦讓人印象深刻,只要像平常跟哥兒們聊天,多一些禮貌和尊重,少一些不雅的戲謔或性騷擾意味言詞,就可以了。另外,專注的聆聽、體會對方感受,即使不贊同或有不一樣意見,也不要急於推翻;注視對方的眼神,有助於瞭解其心情或弦外之音,加強同理心,簡而言之,就是「己所欲、施於人」的原則。

   另外要扭轉以訛傳訛,對異性的不正確認知,尊重對方的自主權,勿以強欺弱或用威脅口吻要求對方非要為自己做什麼。例如有些人說「女生說不,其實就是要的意思」,現在女生不會那麼迂迴彆扭,應當尊重對方的拒絕。此外,極度親暱熟稔的情侶小兩口,可能充滿撒嬌或肉麻言詞,甚至退化到小嬰兒牙牙學語的疊字階段(「人家想要你陪我逛街街」),也不要馬上雞皮疙瘩掉滿地,如果真的聽了不自在,也適用慎重正式的溝通語氣,不必馬上反應「好肉麻、好噁喔」免得對方心情受創。

   在青少年的初期,我們與兩性溝通的困難,除了對對方這種生物心裡在想什麼不瞭解外,還會與互動密集或生疏的程度有關。例如,手足親友中較無年齡相仿的女生,國中到高中又都念的是男校,難免會侷促不安、吞吞吐吐。但是心中一定有充滿對異性的好奇,於是在實際互動人際關係時,更形的緊張。我們願意再次強調,「己所欲、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及平常心,這兩個原則再加上周遭長輩、同學的教戰守則,應該就無往不利了。

 返回青少年知識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