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持續性的關節滑膜發炎,通常侵犯對稱性的四肢關節。

流行病學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率約佔人口的0.5%,女性患者人數是男性的3到4倍。患者如有同卵雙胞胎手足,約有15%同時有類風濕性關節炎,而患者異卵雙胞胎同時發生的比率約為4%。

臨床表現

慢性多關節炎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特徵,但是也有人以急性發作來表現。約2/3的病人發病時還伴有全身無力、厭食、和不典型的肌肉骨骼疼痛。關節疼痛腫脹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見的表現,常引起對稱性的關節炎,手腕和手指的小關節為好發部位。早上起床關節僵硬超過一個小時是發炎性關節炎的特徵,這一點可用於區別其他非發炎性關節病。

除了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可能會影響一些關節外的構造,例如乾燥症、皮下的風濕結節、眼睛病變、肺部病變或下肢潰瘍等等。

實驗室檢查

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靠臨床症狀,抽血檢查可作為輔助:類風濕因子和抗環瓜氨酸抗體可見於三分之二以上的病患。發炎的程度可以看發炎指數如C反應蛋白和紅血球沉降速率作參考。在發病數週後,X光攝影可見鄰近關節的骨質密度減少,病變持續活動數月後,可出現關節軟骨的喪失和骨質破壞。

病程和預後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程多半為慢性,每個病人的嚴重度及關節變形程度不一,預後危險因子包括高齡、女性、出現類風濕結節或血液中的類風濕性因子極高。約15%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只有較短病程,可緩解而無嚴重關節變形。

治療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須風濕科、復健科和骨科共同合作。目標包括(一)減輕發炎及疼痛(二)避免關節變形(三)維持關節功能。大多數的病人需長期治療,而經過適當的治療,可使疾病緩解比例提高,使病人可以維持正常的生活,並避免關節的提早破壞。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往往需要多種藥物併用,以達最好的療效並減少單一藥物高劑量的副作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和類固醇可以止痛,並且迅速降低發炎程度。改善病程的抗風濕藥物(DMARDs 如至善錠 methotrexate),雖然無法直接止痛,但是長期來說可以延緩病程,防止關節的破壞,也是非常重要。對於經過口服藥物足量治療,效果還是未達預期的患者,可以考慮標靶治療(又稱免疫生物製劑);目前有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恩博、復邁等)、抗B細胞CD20單株抗體(莫須瘤)、介白素六受體抑制劑(安挺樂)、以及抑制T細胞活化的製劑(恩瑞舒)。但生物制劑並非根除性療法,仍需長期且配合傳統藥物使用。此類藥物療效良好,但因為會影響免疫力,對於有B肝C肝帶原或肺結核病史等慢性感染的病友,必須審慎評估後才能使用。 近來也有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如捷抑炎),也有與生物製劑相近的治療效果。

在嚴重病變關節的病人時可考慮手術治療,例如膝關節和髖關節的置換術等,這些手術目標各不相同,有的是減輕疼痛,有的是糾正變形並改善功能。

在生活方面,病友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壓力。宜從事比較溫和的活動,注意保護關節,特別是頸椎。急性發炎時關節宜休息,平常則需注意保持關節活動範圍,並且控制體重以避免關節過度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