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風濕肌痛與颞動脈炎


        多發性風濕肌痛在1957年首先被描述, 主要的表現是頸部、肩部骨盆肌肉超過四週的疼痛,多半發生於五十歲以上的老年人。通常伴隨發炎指數的上升與對類固醇的快速反應。

流行病學

        發生率在白種人約28.6-50/100,000。通常病人年齡很少小於五十歲,絕大部分大於六十歲,平均發病年齡為七十歲,在黑人與亞洲人較少見。

致病原因

        目前不明,但是也是屬於自體免疫疾病。15%會併發颞動脈炎。

臨床表現

        通常為緩慢發病,少見急性發病。有時有低度發燒,胃口不佳,體重下降。症狀主要以肩部頸部等近端肌肉疼痛為主,因此起床,由椅子坐起,爬樓梯,梳頭都會造成嚴重的困擾。酸痛通常在早晨最為嚴重。大部分的病人有關節發炎的現象,這種關節炎通常短暫出現,通常再疾病早期或者類固醇過快減量時出現。

        如果酸痛對低劑量類固醇反應不佳,又伴隨嚴重頭痛、咀嚼時的痠痛或視力變化(短暫的黑矇症),可能要考慮颞動脈血管炎,請及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治療

        中低程度的類固醇即可,但是有時療程需要一年左右。但是如果臨床反應不佳且伴隨頭痛或視力變化,可能要考慮颞動脈血管炎,此時的治療就要使用高劑量的類固醇。